高考志愿填报在即
选专业,不能只看名字
更要看它的“内涵”
在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
传统纺织跨界破圈,新兴材料无限可能
从实验室晶格,到产业脊梁
让我们共同见证
材子嘉人如何织就梦想,材创未来!
PART 01 学院简介
嘉兴大学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是面向浙江省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世界级现代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设立的工科学院。学院聚焦材料与纺织领域高质量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设有纺织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轻化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2021年学院获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点,建有“全省生物基健康功能纤维材料”“浙江省纱线材料成形与复合加工技术研究”2个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健康纤维电子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材料与轻纺工程数字制造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材料与轻纺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嘉兴市新能源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人才培养条件优越,成效显著。

PART 02专业介绍
01.纺织工程专业
纺织工程专业是浙江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新增材料与化工(纺织工程方向)专业硕士学位点,2023年开设纺织工程(Textile Engineering)国际留学生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0%,“双师双能”型占比100%。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基金5项。
专业关键词:
纺织医疗、纺织电子、纺织能源
专业优势:
本专业依托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长三角现代纺织产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省级实验实训基地等科研教学平台。设置“纺织医疗”(研发医用敷料、人工血管等高端医疗纺织品,助力“大健康”产业);“纺织电子”(聚焦柔性传感器、智能穿戴设备,推动纺织与电子信息交叉融合)和“纺织能源”(探索太阳能电池基布、储能纤维材料,赋能绿色能源领域)三大前沿培养方向,开展高质量纺织工程人才培养。
就业前景:
毕业生主要面向纺织及其相关行业,从事纺织品设计开发、纺织工艺设计、纺织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可进入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超30%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录取院校包含东华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曼切斯特大学、日本京都纤维工艺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特别是在长三角区域供不应求,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8% 。


02.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浙江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依托浙江省一流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建有材料与化工(材料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点。专业教师37人,其中教授及其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人,博士占比100%。专业学术水平高,所在的材料科学、化学学科均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
专业关键词:
生物医疗、绿色能源、智能装备
专业优势:
专业教师实力雄厚,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浙江省“海外引才计划”特聘教授1名、浙江省领军人才1人、浙江省151人才2名、“南湖学者”1名、入选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榜单”3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基金24项,青年基金14项;多位教师在国际顶刊发表论文。
专业依托健康纤维产业学院、全省重点实验室和嘉兴大学-新凤鸣集团产教融合育人基地等科研教学平台,构建校企-校地-校所协同育人机制,设有“功能高分子材料”“纤维基复合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三个专业模块方向,致力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前景:
毕业生就业领域宽广,可投身于高新技术领域,研究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性能材料、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光电材料、精细高分子材料和其它特种高分子材料;亦可选择轻工包装、建筑材料、汽车、家电五金、轻纺、医疗器件等企业、科研院所,从事高分子材料与复合材料的合成制造、加工、应用、技术管理和市场开发等工作。学生深造率较高,每年有超30%毕业生进入四川大学、东华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日本中部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


03.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特设专业,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色,融合了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等前沿学科领域。专业现有专任博士教师13人,硕士生导师占比80%。近年来,教师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10余项,7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重大项目5项),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有力推动学院学科专业高质量建设。
专业关键词:
非织造材料、医用康养、新能源、环保材料
专业优势:
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材料之一,非织造材料在航空航天、军事装备、环境保护、轨道交通、汽车工业、医疗健康等国家战略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专业依托省级生物基健康功能纤维材料重点实验室、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平台、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四新"创新实验班和教育部“双千”计划“微专业”(智能可穿戴与大健康微专业)。专业教学资源优质,拥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强化产教融合和人才培育,设有名毅科技、鑫宇科技等多项专业奖学金。专业实施“四个一”育人模式,强化理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就业前景:
专业紧密对接医用健康、智能穿戴、新能源汽车等多家企业与产业集群共建实践基地。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可在非织造材料生产、研发、检测及销售等领域发展,也可在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多名校友在跨国企业、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担任技术、研发与管理负责人,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04.轻化工程专业
轻化工程专业是校级重点建设专业、特色专业和一流(省标)建设专业。专业现有校内外教师团队18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11人。教师先后荣获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及IULTCS 2025青年皮革科学家奖等荣誉奖励。近五年来,教师主持4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重大项目6项)和10余省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
专业关键词:
胶原基纤维材料、绿色制造、智能穿戴、柔性材料
专业优势:
专业立足轻工领域前沿,旨在培养生物质材料、胶原基纤维材料加工及医美健康等领域应用的生产控制、产品开发、分析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服务“大健康”“绿色制造”等国家战略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专业已经与中国皮革协会、德国TRUMPLER公司、荷兰STAHL公司和明新旭腾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了紧密的校企产教融合育人模式,这些单位设立的奖学金对专业学生的覆盖率达60%以上。
就业前景:
轻化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服务于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专业设计机构及事业单位等,在新材料开发、绿色生产工艺优化、智能生产控制、精密分析检测、技术管理及市场推广等关键岗位发挥重要作用。超25%毕业生进入四川大学、东华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


PART 03选择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的理由
01.地利产兴双优,产教互赋共赢
嘉兴根植于浙江省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世界级现代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深度耦合,作为长三角地区核心腹地,拥有全球最大涤纶长丝生产基地(桐昆、新凤鸣集团)和国家级经编产业中心(海宁马桥)等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重点平台,形成千亿级化纤-纺织-服装全产业连。学院顺应地方发展需求而建,迄今已有40年的办学历史。

02.优质师资引路,硬核资源筑基
学院积极实施人才兴院战略,目前拥有教职工98人,其中专任教师74人,博士71人。全职引进韩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人才1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专家3人。学院拥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仿生功能纤维”行业重点实验室以及中纺联复合纱线加工技术科研基地等科研教学实践平台、省“健康纤维电子协同创新中心”、纳米技术研究院等重量级平台,支撑创新教学。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实验室面积约10064.83平方米;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3320台(套),原值8069.93万元,其中30万元以上设备51台(套),原值3616.46万元。



03.就业平台广阔,未来发展可期
学院毕业生去向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就业率连续多年超96%,近一半毕业生留嘉就业,广受用人单位好评,学生毕业后入职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行业头部企业。2025年学生考研录取率达34.33%,分别被东华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杰出企业校友,成为在校学生学习奋斗的重要榜样。



PART 04优秀学子
纺织工程专业
2014届毕业生朱文斌

上海捻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入选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2016届毕业生赵玄理
2016年创办金恒炭素有限公司,
2022年公司成为宁夏自治区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
2017届毕业生郝可可
浙江严牌过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总监。
轻化工程专业
2014届毕业生官小玉

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陕西省青年人才托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