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纺织工程学科源于1986年成立的嘉兴高等专科学校纺织服装系。2007年12月入选嘉兴学院“十一五”重点学科(A类),2012年6月被批准为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15年12月入选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B类)。
近年来,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以地方支柱产业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典型应用为切入点,实施重点学科建设,有效促进了学科的交叉、合作与资源共享,促进了学院特色学科的快速发展。目前,学科建有浙江省“纱线材料成型与复合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高效节能短流程纺织先进加工技术”重点创新团队、浙江省(周翔)院士专家工作站、浙江省“材料与轻纺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学科与专业教学平台,建有嘉兴“现代纺织服装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嘉兴市“现代纺织科技”重点创新团队、嘉兴市“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点创新团队、嘉兴市“皮革和纺织品染整清洁生产”重点创新团队等市级学科平台,以及嘉兴学院“生物质纤维及其制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队伍稳定,梯队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层次进一步提高。学科带头人与学科方向带头人工作稳定,自身水平进一步提升,较好地发挥了带头人作用,上升潜力进一步加大。学科以地方支柱产业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典型应用为切入点,实施重点学科建设,有效促进了学科的交叉、合作与资源共享,促进了纺织工程特色学科的快速发展。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有力促进了嘉兴学院学科交叉与综合,加快了科学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才培养新局面的形成,进一步巩固了学科优势,学科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教学研究型学科建设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1、学科地位
在30年的办学过程中,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不断发展壮大,为地方社会培养了数千名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为浙北地区纺织支柱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已成为浙北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学科。根据2016年中国校友会发布的专业排行榜,我院纺织工程专业列14位(全国共41所同类高校),为3星级中国知名专业,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始终坚持“拓宽基础、加强交叉、增强特色、服务地方”的建设理念,在学术研究上注重“三融合”—— 纺织材料与高分子材料的融合,纺织加工技术与化学化工、生物工程的融合,纺织设计理论与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融合;在应用研究与开发上注重“三强化”—— 强化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强化科技优势,强化以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的科技研发。近年来,学科团队紧紧围绕现代纺织加工技术及理论、纺织新材料的制备及结构性能表征、纺织清洁化生产与资源化利用等三个研究方向集聚人才,加强学科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攻关,取得了较显著的建设成效。
目前,学科以省市级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为引领,培育了一批以博士、教授为带头人的学术梯队,在现代纺织加工技术及理论、纺织新材料的制备及结构性能表征、纺织清洁化生产与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实力与特色,并被学校列为 “十三五”申报硕士点的主力学科。
2、研究方向
(1)新型纺织纤维材料制备:研究高性能、高功能纺织纤维材料的改性与集成制造技术,提升高技术纺织材料的加工技术水平。以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制备与改性为基础,在功能纤维与生物质纤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领域形成特色。
(2)先进纺织加工制造技术:研究各类纤维资源的深度开发技术、纤维制品现代成形理论与技术,推动纺织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基于纺织原料的多元化、纺织加工的复合化等趋势,在生态纺纱与复合成纱加工技术领域形成特色。
(3)纺织清洁化染整生产工艺:研究纺织品前处理、染色、印花、后整理中的低碳、绿色、生态、环保加工技术。以纺织加工化学及化学品为基础,在功能性纺织品与新型染化助剂开发研究领域形成特色。
3、师资实力
学科现有成员5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博士46人;35岁以下的教师24人。拥有高层次人才11人人。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纺织工程专业分委员会、纤维材料分委员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各1人。有2名教师荣获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称号,9位教师有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经历,20人具有到国外高校三个月及以上访学经历,基本形成了一支精英荟萃、梯队完整、凝聚力强、交叉协作、能打硬仗的教师队伍。
“十二五”期间,学科采取任期制聘请国内著名大学本学科的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柔性引进东华大学程隆棣等8位国内知名专家为学科特聘教授。这些专家学者参与和指导本学科的学术和研究活动,共同探索学科前沿尖端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学科团队的研究实力,并增强了学科发展的后劲和潜力。通过五年来的重点建设,学院学科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学科成员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支与学院办学规模和发展定位相适应、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并在纺织新材料的制备及结构性能表征、纺织先进加工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若干个有一定研究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科研团队。
4、学科平台
按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原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方向进行调整,鼓励纺织、轻化、材料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有别于兄弟高校的纺织工程学科特色。设有纺织工程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研究所、轻化工程研究所等学术基层组织,建有浙江省“纱线材料成形与复合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周翔)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学科平台,参与青岛明月海藻集团主持的国家“海藻活性物质”重点实验室(我学科秦益民教授为该实验室主任)、国家地方联合“海藻综合利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濮院毛衫管委会共建有浙江省嘉兴毛衫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在科研条件建设方面,学科投入超过1000万元重点建设“纺织产品打样”等专业基础实验平台、“高分子材料”学科基础实验平台以及“纺织材料表征技术”等特色学科实验室。目前学科实验室面积超过7600 m2,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达到1394台(套),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超过23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51台(套),价值1378万元。专业图书资料超过3万册,纸质期刊杂志25种,已成为浙北地区纺织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科研条件的改善为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与平台。
5、科研能力(含社会服务)
学科瞄准浙北地区纺织支柱产业,围绕生物质纤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纺织加工主题,加强学科相关领域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科技开发。四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部级课题16项,企事业委托项目61项,到校科研经费1385万元。教师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2件,实用新型专利13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件;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1项;发表学术论文143篇,其中70篇被SCI、EI检索;出版教材、专著10部;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嘉兴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科积极投身于浙北地区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骨干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2007年12月,与桐乡市濮院羊毛衫市场管理委员会共建浙江省嘉兴毛衫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先后有20余家地方大型骨干纺织企业在我院设立了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015年9月,浙江省科技人才教育中心在我院设立了浙江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市级(嘉兴)工作站;2018年3月,“新材料与轻纺产业”办学点入选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四年来,围绕地方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与纺织工程学科研究热点问题,学科与浙江省科技厅、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皮革协会、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浙江省毛纺织行业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国内学术会议10次,加深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联系,加速了学院教师研究成果的转化,提升了学科服务地方产业的水平与能力。
6、人才培养
按照学科反哺教学的学科建设思路,积极开展专业建设。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较好实现了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2015~2017年,在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下,学院分三批组织了20余名学生到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日本中部大学进行访学和交流。2014年,纺织工程专业被列为浙江省高校“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学科积极搭建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平台,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实行“以赛促学”,成果丰硕。近四年来,在校学生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7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9项,嘉兴学院大学生SRT计划项目56项(其中重点项目35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65篇,获得授权专利24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15件;获省部级大学生学科竞赛奖45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5项。用人单位对我院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满意度明显提高,应届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四年保持在99%以上,考研录取率由2015年的13.8%提高到2018年的28.3%,其中50%以上学生考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学院连续五年荣获嘉兴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6年、2017年,学院分别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认定为中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示范院校、中国纺织行业人才培养示范单位。